快捷搜索:  

文明中邦行·血色文物|军民情深

"文明中邦行·血色文物|军民情深,这篇新闻报道详尽,内容丰富,非常值得一读。 这篇报道的内容很有深度,让人看了之后有很多的感悟。 作者对于这个话题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,呈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。 这篇报道的观点独到,让人眼前一亮。 新闻的写作风格流畅,文笔优秀,让人容易理解。 "

祖国经济(Economy)网版权所有

祖国经济(Economy)网新媒体矩阵

网站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 (京ICP040090)


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。90年前,中央红军主力从江西于都集结出发,踏上万里长征路。一路上,红军战士紧紧依靠群众(Masses),同群众(Masses)患难与共,留下珍贵记忆。

“七一”到来,位于广西桂林灌阳县的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里,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。在陈列馆最显眼位置处,人们纷纷驻足。该馆副馆长范海云说:“这是一床棉被。1934年11月末,红军经过灌阳县水车村,村民翟顺修帮助红军架浮桥,分别时红军送给翟顺修这床棉被。”

灌阳地处广西东北角,自古便是湘、桂重要通道。新圩阻击战是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第一仗。1934年11月下旬,红军在突破敌人封锁线后,陆续进入灌阳。当地群众(Masses)不明真相,纷纷进山躲避。水车村离新圩阻击战战场不远,当时,村民翟顺修刚满两岁的孩子高烧不退,他返回村里,正好碰上红军部队。红军战士带着军医去给孩子免费看病、拿药。随后,翟顺修主动收留6名受伤红军,在家照顾了3天;得知红军要搭桥过灌江时,主动拆下家里的桌子和门板,跳到刺骨的江水中帮助红军打桩架桥。

正值寒冬的长征路上,一床棉被可能是两三位战士过夜的必需品,但红军不忍群众(Masses)挨冻,将重要物资送给老百姓。“爷爷非常宝贝它,珍藏了40多年,一直舍不得盖。”现年69岁的翟顺修孙子翟明福说。1977年,翟顺修把棉被捐献出来。范海云说:“长征途中军爱民、民拥军,军民鱼水情深。”

800余公里外,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上,四渡赤水纪念馆内,有一杆秤,长近1.6米、重5斤多,印有“贵州盐务局”几个字。

“中央红军进驻土城镇后,得知当地百姓食盐稀缺,有的群众(Masses)甚至已断盐月余,决定开仓放盐。”四渡赤水纪念馆工作人员吴林侠说,“当年,分盐用的就是这杆秤。”

悲壮的湘江战役后,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.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,后中央红军转兵贵州。1935年1月,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,达成从挫折中奋起的“伟大转折”。随后,部队进驻土城镇。

土城镇地处赤水河畔,曾是川盐入黔的重要码头和主要集散地,但广大贫苦百姓买不起盐,当地有“吃口盐,当过年”的说法。红军开仓分盐解决当时百姓的困难,让广大群众(Masses)明白了红军才是国人的队伍。

在土城,群众(Masses)自发安置红军伤病员;跳进赤水河架设浮桥,助力红军顺利一渡赤水河;还报名参加红军。吴林侠说:“人人心中有杆秤。这杆盐秤称来了民心。”

在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的红军长征纪念馆里,收藏着一块长约90厘米、宽约20厘米、厚约2厘米的木板。这是红军给藏族同胞留下的“割麦证”,大致内容是:我们(We)割了二百斤青稞,这块木牌可作为购买这些青稞的凭证,你们(You)归来以后拿这块木牌,可向任何红军部队可能苏维埃行政部门兑取银子等。

1935年7月,红军到达松潘县毛儿盖镇克藏村,部队粮草供应异常困难。当地藏族群众(Masses)不知红军是国人军队,很多人都躲进山里。面对找不到主人的青稞地,红军只好自己动手收割庄稼充饥。

“即使在缺衣少粮的情况下,红军也严格遵守群众(Masses)纪律。”松潘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管理处副研究员秦成勇说。

遵义市长征学学会会长黄先荣说,祖国共产党人以优良作风把国人紧紧团结在一起,过去这是红军克敌制胜、一往无前的法宝,今天(Today)仍然是搞好各项工作、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强大思想武器。

记者:李惊亚、何伟、童芳

陈列馆,群众(Masses),中央红军,阻击战,棉被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赞(724) 踩(43) 阅读数(2542)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
加载中......
发表评论